您好,欢迎来到环球360会员登录交通学院!

媒体交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交院服务 > 媒体交院

亲切的回忆——访老校友姚一平

TIME:2013-03-29浏览次数:4111次【大】 【中】 【小】 【关闭】
 

    接触姚一平老师是在他呼市大召附近的家中,这是一个布置的古香古色,有着整整两书柜历史典籍的书卧一体的房间,老人身体硬朗、慈眉善目、衣着简朴,在柔和的朝阳下,那张历经岁月沧桑的面孔透着儒雅的气息。

    1962年姚一平中学毕业考入呼和浩特交通学校,编入路桥418班,开始了他5年的交校求学生活,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直到1971年调离。交通学校当时隶属交通部,是交通部从国家战略布局角度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工科学校,在全国交通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铸就了这位花甲老人的细心严谨和艰苦朴素。

    提起在交校学习工作过的岁月,老人如数家珍般的拿出一些大小不一、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介绍起来。有生产实习时北京转车全班在天安门广场拍的照片,有建校30周年的校友合影,其中一张班级毕业照,姚一平印象深刻,这是当时他作为班级生活委员协调组织拍摄的。这张毕业合影比较特殊,当时是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和红袖标,班里的同学参加红卫兵也分成几个派系,但照片里的同学没有一个带着红袖标,也没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中间坐着的是一位支左的解放军。因为当时特殊的环境,所以就有了这张与众不同的毕业照,这张照片的底片姚一平保存至今。

    姚老说,那年冬储期燃油不足,学校汽车没有燃料开不起来,这时煤场来了一批好煤,他们这些年轻后生们只好用手推着汽车去煤场往回运煤。姚一平当了老师之后,带着学生野外实习,路况不好,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他骑着毛驴去县城给学校打电话汇报情况。谈到这些艰苦往事,姚一平动情地说:那时条件虽然不好,但大家都挺乐呵的。提起现今大学校园里优越的条件时,老人感叹当年,我带了一块父亲的手表去学校参加考试,方便看时间,结果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说我戴手表太招摇,不够节俭。就在前几年,我回学校参加桥梁系的毕业论文答辩会,看到现在的孩子衣着服饰,跟我们那时候真是没法比啊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看着照片,聊着往事,老人的青春岁月伴着交校成长,虽风华已逝,但刻骨铭心。

    姚一平老师1971年离开交校,去了呼和浩特市大型物资运输公司,先后任后勤、生产调度、生产科长、副经理、经理兼党委书记,直到1995年离任。我们班的同学,除了几个分配在部队的,基本都在技术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谈起校友,老人很自豪交校为内蒙乃至全国的交通系统培养了大量人才,如今走到哪里的交通系统,总能找到几个交校毕业生。很多校友在自己的岗位上也都担任了领导职务。”“当时交校的老师很多出身名校,底子厚,对学生要求严,学习的风气很好……”的确,近六十年交校人代代相传的,不正是这份严谨踏实的学风吗?

    1995年,姚一平去了内蒙古第二建设公司三公司沥青搅合厂担任厂长,后来创办了自己的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尽管工作经历几经变迁,但始终没有离开过交通行业,在生活上他一直保持着当年的艰苦朴素,在与人交往时也秉承着母校的教诲:谦虚、热情、真诚、执著、踏实。这些品质在采访的细节中可见一斑:笔者一行人来访时,老人亲自到楼下的巷口迎接,告辞时,亲自送到楼门口;在电话联系采访事宜后,老人复印了自己以前发表过的与交校相关的文章,供笔者参考;提及对交校新一代寄语时,老人自谦地说他还是个老学生,不敢妄言。

    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姚一平任《北方新报》青城故事专栏作家,从2010年至今发表专栏作品二十余篇。其中《特殊的交通学校毕业照》、《藏族同学来我家过大年》、《交通学校往事》、《交通学校趣事》等回忆母校的文章,生动记录了许多交校的历史故事。从姚老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交校精神的美好传承,并相信这种精神会不断地延续下去,发扬光大。

   
   


环球360会员登录 - 环球UG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蒙ICP备05005324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内大交通学院 内大交通学院招生 环球360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