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环球360会员登录交通学院!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交通学校往事

TIME:2013-04-01浏览次数:3536次【大】 【中】 【小】 【关闭】
 
      前些天,我路过公园南路的环球360会员登录旧址,看到学校已迁,这里正在拆迁。面对机械轰鸣的工地,我驻足良久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环球360会员登录的前身是我的母校——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在这里我曾学习工作了整整8年。
 
    老呼和浩特市人都知道,地处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人民公园(青城公园),原名叫做卧龙岗。在卧龙岗的东南角有座郎神庙,它的位置在现公园南路与公园东路的交汇处。解放初,一座破败的小庙宇坐落在小土岗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座郎神庙和小土岗,在修建呼和浩特齿轮厂时才被夷为平地。当年的内蒙古交通学校就在郎神庙的对面。1956年,它是由南北两校合并组建的。北校是内蒙古运输学校,地址在如今的海拉尔东街“八一市场”附近,南校是内蒙古公路工程学校,则是现在的校址,学校学制为四年,时称高级中专。
 
                             自费生
 
    我是1962年初中毕业的,那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年,除了我就读的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和另外五六所设有高中班的学校招生外,市里所有的中等专业学校都不招生。好多成立于“大跃进”年代的学校先后下了马,各行各业都在调整机构、压缩开支、精减人员。针对这种局面,两级政府想方设法动员各方力量以渡难关。首先是寻找就业门路,厂矿企业不招工就在供销、粮食等商业部门设法安置初中毕业生当售货员;另外号召各中等专业学校招收那些学习成绩好却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继续学习。那时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学费和食宿费、毕业分配全由国家负责。由于当时处在困难年代,办学经费紧张,除去已下马的学校外,留下的在1961年就没有招生。就是在校学习的学生,1960年前后有的也被精简下放回了家。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决定各中等专业学校对所招收的学生,可先采取自费走读的方式,以等待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
 
    我申报了内蒙古交通学校,依中考成绩,我们120名学生被接收为自费生,同学们自嘲是“另类”学生。所谓自费生,也就是每学期缴纳25元学费,学生一律走读,学校不负担伙食和住宿。当时学校共设两个专业,一个是公路与桥梁,另一个是汽车使用与维修,第一年不分专业。120名同学被分做三个班,我所在的班是“民专三班”。当时内蒙古交通学校面向全区招生,历届学生来自全区各盟市,只有我们这届学生全部来自呼和浩特的各所中学。
 
                            结对子
 
    1963年,内蒙古交通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招生和毕业分配面向全国。随着国家经济逐步好转,1963年恢复了正式招生,同时对于上年所招的三个班120名特殊学生,进行严格的升级考试和体格检查。合格者升为二年级并转正为公费生,不合格者淘汰。考核结果,我们73人合格。分专业时根据个人的志愿,经学校调整,36人分到206班(汽车使用与维修专业),我所在的218班(公路与桥梁专业)是37人,升入三年级后为318班,升入四年级后为418班。
 
    孙汉臣校长是交通部派来的早在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交通系统和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专业教师中老资格的齐总工程师,曾给詹天佑当过助手;还有曾经参加过青藏公路二郎山会战的老工程师在校任教。许多中年专业课教师,大都是20世纪50年代同济、复旦、交大等各校毕业生,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办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1960年学校又从第一届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任教,我毕业后曾留校工作4年,有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965年,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接收了50名从西安西北民族学校转来的藏族学生,他们是交通部为西藏定向培养公路建设人才而集体选送来的。学校把这些同学编为一个班,称为藏族班。国家对他们全部实行供给制。学校决定让我们路桥418班做他们的辅导班,我们37名同学成了50名藏族同学的辅导员。我们之间结成了一帮一、一帮二的对子,各门专业课手把手地教。和我结对子的是一个叫小旺久的男生和一个叫德吉央宗的女生。德吉央宗是班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任团支部书记。这些藏族同学勤奋好学,单纯朴实,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就连每次吃剩下的窝头都舍不得扔掉,拿回去揉碎晾干,饿时抓着吃。这50名藏族同学,毕业后全部回到西藏,对西藏的公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习遭遇沙尘暴
 
    我们班的测量实习是在呼和浩特市北郊,呼和浩特至武川公路上进行的。从坝口子村开始到一个叫“肖来喜”的道班为止,这段公路俗称蜈蚣坝,山高、坡陡、弯急,地势复杂,是良好的测量实习场所。同学们住的是帐篷,睡的是行军床,学校派来炊事员负责大家的伙食。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一组任务是踏勘选线,二组用经纬仪测中线和弯道,三组用水准仪测高程,四组用平板仪测绘地形图。四个组互相轮换,时间为半个月。
 
    1965年,我们也是四年级毕业班了,4月初学校安排进行公路桥梁勘测设计生产实习。全班37名同学分做两个班,一个组跟随内蒙古交通科研所第三测量队去了乌兰察布盟。我所在的另一个组则跟随内蒙古交通科研所第四测量队,到了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测量的起点是海流图,我们住在招待所。随着勘测路线的延伸,先后搬到乌力吉图庙、巴音前达门公社和边防气象站驻扎。一辆苏制的嘎斯汽车随队作业。测量队领导向边防部队借了一支半自动步枪,由教导员负责保管和使用。队里的伙食比学校要好得多,首先能吃饱,细粮也多,经常还能打几只黄羊改善伙食。那时黄羊还没有列入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范畴,有条件的单位经常组织打黄羊,分给职工改善生活。我们所测的这条公路地处半沙漠半草原地带。那里人烟稀少,测量一天也见不到二三个人,茫茫旷野几十公里都没有一棵树,气候条件很恶劣。记得有一天,我们正在测高程,当天气温有零上40多摄氏度,黄沙烫得脚生疼。忽然天边泛起一堵如云似雾顶天立地的沙墙。有经验的组长让我们赶快收拾仪器,说:“沙尘暴要来了。”说话之间沙尘暴席卷而至。刹那间,天昏地暗,能见度极低,豆大的沙子打得脸生疼,大家赶紧趴在地上,撩起上衣,蒙住脑袋,任凭风沙吹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9月初,测量任务已近结束,整个暑假没有休息,是在勘测现场度过的。学校通知我们9月10日前返校,马上要进行道路桥梁的施工实习。我们返回学校,休整十天后,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奔赴施工实习地河北省。施工实习一直到年底,寒假前我们回到了学校。
 
                     迟1年分配工作
 
    1966年寒假过后,交通学校开学了,这是我们毕业前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年两次生产实习的体会、收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和准备毕业答辩,最后是等待交通部下达毕业分配的方案。就在这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一等就是一年,直到1967年8月交通部才下达了六六届毕业生的分配方案。我们班的37名同学,除我和另一名同学留校任教外,其余全部分配到了外省区工作。
 
    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在改革的年代又回归地方,并完成了半个多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使命,合并于环球360会员登录。现在学院喜迁新址,站在正在拆迁的工地前,我浮想联翩,道不尽对往事的万千怀念。 
 

环球360会员登录 - 环球UG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蒙ICP备05005324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内大交通学院 内大交通学院招生 环球360会员登录